两广纵队是华东野战军旗下的一支战斗部队。从名称的字面上来看,可以很清楚地识别出其与广东及广西这两个地区息息相关的背景。
两广纵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江纵队,在解放战争开始之初,东江纵队离开了经过八年艰苦抗战所建立的根据地,北上至山东地区,并被编入当地的作战部队序列。1947年华东战区正式成立后,两广纵队应运而生。之所以将其命名为“两广”,主要是因为在莱芜战役中,部队俘获了多名来自广西的解放战士,并将他们与东江纵队合并,组建了这一新的战斗力量。
当东江纵队抵达山东时,队伍中仅有两千余名官兵。之后,广西籍的战士们增补了超过千人,总人数勉强达到了三千多人。然而,当时一般的纵队编制通常要求有两万多名士兵,因此仍显得力量不足,亟需壮大。
这支部队之所以能够独立发展,是因为上级为其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上级指示两广纵队必须在战斗中寻求自身的发展,而非在后方静待时机。官兵们被鼓励要勇敢面对战斗,不怕牺牲,充分利用战斗中的实践来锻炼和提升实战能力,而不是依赖于外界的援助来取得进步。同时,上级希望能够瓦解国军中的两广籍官兵,并将解放战士进行融合,理想状态是能够组建一支由三个师组成的两广主力部队,成为日后解放广东和广西的重要力量之一。
展开剩余64%到了1948年初,军队进行整编,总部决定让两广纵队前往晋察冀和晋冀鲁豫军区接收补充的兵员和武器。当刘邓大军由鲁西南移师大别山时,华东野战军的外线兵团也在鲁西南进行合作作战,当然两广纵队也参与其中。那个时候,晋察冀的根据地已经与晋冀鲁豫区域实现了连通,晋察冀野战军作战期间俘获了一批两广官兵,将这些战士编成一个营,交给了曾生司令员指挥,同时还从中获取了七百多件步枪、轻重机枪等武器装备。
上级在接见两广纵队的最高指挥官时,强调了依靠自主斗争进行发展壮大的重要性,指示他们在华东战场上充分学习技能,争取有朝一日能够打回家乡两广和华南。在离开晋察冀军区之后,部队继续向晋冀鲁豫军区进发,在副司令员徐向前的带领下,始终坚持进行内线作战,并且获得了冀南军区补充的一支新兵团,这个新兵团中可能也有来自两广的士兵。
在其他战区的支持和自身努力下,两广纵队得以逐步发展,但与设想中的三个师、九个团的规模仍然相去甚远。到1948年春,上级准备将第1、4、6纵队与两广纵队合并,组建由1兵团组成的渡江部队,迈向闽浙赣地区的发展,这标志着战争在国统区进一步展开。当曾生听到这个消息时,心中暗自思忖:若部队随兵团南下成功进入闽浙赣地区,返回广东的日子也许并不会遥远,这无疑是件令人振奋的事。然而,他的内心同时也存在矛盾:毕竟此时的两广纵队尚不算强大,战斗力提升缓慢,距离成为主力纵队还有不小的距离,因此他希望这一时机能够稍作延后,以免未做好准备就匆忙出发。
最终,虽然部队并未如预期南下,而是在粟裕的直接建议下继续留在中原进行歼灭战斗,两广纵队参与了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到了1949年3月,纵队接到了新的命令,为了解放华南,改为隶属第四野战军,并整编为一个师,同时还派遣一个师的干部前往北平,接收国民党军的62军157师和平改编的独立24师,兵力也因此增长到超过1.3万人。此举成功实现了建立一支万余人的华东主力部队的目标,使两广部队告别了在华东地区20个月的战斗历程,踏上了进军广东的征程。
发布于:天津市胜亿配资,股票加杠杆,股道50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