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青衣》十周年巡演见面会举行,毕飞宇、王亚彬畅谈——
当文学的“青衣”遇见舞蹈的“青衣”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静
自2020年舞剧《青衣》首度亮相江苏大剧院,转眼已过五载。今年9月,《青衣》将再度翩跹而归,与观众续写舞台前缘。8月23日下午,“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七季——舞剧《青衣》十周年巡演见面会”在江苏大剧院举行。
舞剧《青衣》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的同名小说,由著名舞蹈艺术家王亚彬担任导演、编舞及主演,自2015年首演以来已全球巡演150余场。
从小说到舞台,《青衣》与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结下深厚缘分——这里是毕飞宇原著小说的故乡,是江苏大剧院原创京剧现代戏《青衣》的诞生地,更是舞剧《青衣》数次上演的艺术热土。
当文学的“青衣”遇见舞蹈的“青衣”,一场穿越艺术形式的对话就此展开。现场,毕飞宇与王亚彬带领观众一同探寻《青衣》从文学到舞台的淬炼。
毕飞宇分享了小说《青衣》的创作缘起。“那是1999年,世纪之交的特殊时刻。千禧年将至,一种欢呼、渴望、不满足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在我的心中达到了高峰。我渴望为这种情绪寻找一个形象,同时承载着希望与毁灭。最终,我选择了京剧。京剧走路的样子、手部的动作、发声方式都是非自然而华美的,一旦爆发出毁灭感,将无限动人。”毕飞宇表示。
这段真挚的回忆,也将王亚彬带回了自己的“青衣”之路。她清晰地记得千禧年后,在大学宿舍第一次读到《青衣》时,细腻的文字与心理描写,带给她巨大的情感震撼,文学与艺术之间的通感悄然萌生。2012年,在拍摄《推拿》期间,她重读《青衣》,恍然觉得“这部小说是为我创作的”,小说主角筱燕秋对艺术的执着,与她作为一名舞者的生命体验如此相似。
“在获得毕飞宇老师的授权后,喜悦之余,巨大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将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舞剧?我从2012年萌生意向,到2015年正式下地排练,创作之路充满挑战。阅读时依靠舞者与编导的直觉在脑海中成像,但真正着手改编,却需重新解构小说、提炼神髓、重塑舞台语言。”王亚彬说,在这一过程中,她不断思考摸索,会聚国内外杰出艺术家共同创作,以现代舞的语汇融汇中国元素,叩问一个超越地域与性别的命题——“生命该如何寄托”,以期与每一位观众心灵共鸣。
“电视剧《青衣》还原了一个时代的世俗风貌,赣剧《青衣》聚焦艺术家的悲剧命运,京剧《青衣》则以唱腔设计令人过耳不忘,而舞剧《青衣》则在灵魂层面将小说表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展现角色内心的丰沛和瑰丽。”毕飞宇也谈及了不同艺术形式的《青衣》。
他还为观众朋友们带来一个“彩蛋”:“当年创作《青衣》时,我正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任教,校址就在螺丝桥,与如今的江苏大剧院仅咫尺之遥。那时剧院所在之地还是一片农田,在这片农田之上,我创作了《青衣》。”这段风趣的回忆,引发现场阵阵欢笑与掌声。
这场见面会也拉开了江苏大剧院秋季2025世界舞蹈剧场的大幕。接下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孔子》、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芭蕾舞剧《海盗》《天鹅湖》、陆川导演舞剧《天工开物》、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及文小超导演,李宇、郝若琦、张振国、常宏基领衔主演肢体剧场《瞧!这个人》等精彩剧目将相继登场。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也将在秋日再度回归金陵。
胜亿配资,股票加杠杆,股道50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