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想靠练武打熬出一身本事,然后翻身过上好日子,这条路到底有多难走。实话实说,难,非常难!比现在考清华北大还难十倍不止! 为啥?因为这条路坑太多,门槛太高,成功的希望渺茫得像天上的星星。
第一道难关:吃饱饭都难,哪有力气练武?
练武可不是耍耍花架子。那是实打实的力气活!得扎马步、举石锁、打熬筋骨、练习兵器套路……哪一样不需要充沛的体力?可穷人家的孩子,家里可能就几亩薄田,或者干脆是佃户、雇工,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就勉强混个半饱。
饭都吃不饱,哪来的力气去练那些消耗巨大的功夫?想想看,大清早饿着肚子去扎马步?没练两下就眼冒金星了!这身体素质的底子,先天就输了一大截。富人家的孩子呢?顿顿有肉有蛋,营养充足,身体底子好,练起来事半功倍。这起点就不一样,“穷文富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道难关:名师难求,闭门造车难成器。
练武得有师傅教!而且得是好师傅!光靠自己瞎琢磨,看两本拳谱(就算有,也买不起),那练出来的多半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真正的功夫,讲究的是师承,是口传心授,是师傅手把手地纠正动作,传授发力、呼吸、实战的窍门。这些真本事,好师傅轻易不外传。
拜师费高昂: 有名气、有真功夫的师傅,收徒弟可不是做慈善。拜师礼、逢年过节的孝敬、平时的吃穿用度(徒弟得伺候师傅),哪一样不要钱?穷人家砸锅卖铁也未必凑得齐像样的拜师礼。
门第之见深: 很多武术流派,讲究“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好功夫往往在家族内部或者特定的圈子里流传。你一个穷小子,无钱无势无背景,人家凭什么把看家本领教给你?怕你学会了反过来抢饭碗或者惹是生非呢!
找不到真师傅: 就算你运气好,遇到个愿意教你的师傅,还得看师傅的水平。江湖上打着“名师”幌子招摇撞骗、混口饭吃的人可不少。跟着这种师傅,学个三脚猫功夫,顶多能在街头卖艺混口饭吃,想靠这个翻身?门儿都没有。
第三道难关:时间成本巨大,家里等米下锅。
练武是个长期投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没有个十年八年的苦功,很难练出真本事。这十年八年,对于一个穷人家的壮劳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不能下地干活,不能出去打工挣钱!家里少了一个顶梁柱,日子怎么过?父母兄弟能支持你十年不干活光练武?太难了!大部分穷孩子,可能练个一两年,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就得乖乖回去种地或者找活干,半途而废是常态。
第四道难关:练出点本事,出路在哪里?
好,假设你天赋异禀,又撞大运遇到个真肯教你的好师傅,家里也咬牙供你练了十年八年,真练出了一身不错的功夫。接下来呢?靠什么翻身?
当护院、镖师: 这是最常见的出路。给地主老财、富商大贾看家护院,或者跟着镖局走镖。这活儿听着威风,其实危险。看家护院,遇到真敢来抢的悍匪,你得拼命;走镖更是刀头舔血,山高水远,碰上劫道的绿林好汉,死伤是常事。而且收入也就比普通长工强点,勉强养家糊口,想大富大贵?基本没戏。地位也不高,属于“下人”一类。
披甲从戎: 这似乎是条“正路”。古代当兵,如果武艺高强,在战场上砍几个敌人脑袋,立了军功,是有机会的。但是当兵也不是你想当就能当。很多朝代实行“军户”制度,当兵是世袭的,普通老百姓想当兵还得找门路。就算能当上,大头兵一个,饷银微薄,打仗冲在最前面,死亡率高。
晋升瓶颈: 就算你武艺超群,立了功,从小兵升到小军官(比如百户、把总),可能还有希望。但再往上,当将军?那就不光是武艺的问题了!需要懂兵法、会带兵、甚至还得识字、懂人情世故、有后台关系!一个穷苦出身的大头兵,爬到中层军官(比如千户)可能就到顶了,想封侯拜将?难于登天!历史上像岳飞、戚继光那样从底层打拼上去的名将,凤毛麟角,而且他们本身也不是纯粹的“穷文盲武夫”,岳飞是读过书的,戚继光是将门之后(虽然家道中落)。
落草为寇: 这是条绝路。实在活不下去,或者犯了事,凭着一身武艺上山当土匪。这倒是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阵子,但风险极大!官府要剿,同行要火并,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而且名声臭了,子孙后代都抬不起头。就算侥幸成了气候(比如水浒里的宋江),最终也难逃被招安或剿灭的下场。想靠这个“翻身”成正经人上人?几乎不可能。
街头卖艺: 这属于实在没辙的下下策。靠耍把式卖艺挣几个铜板,风吹日晒,收入不稳定,地位低下,勉强糊口而已,离“翻身”差着十万八千里。
第五道难关:最大的拦路虎——不懂兵法,难跃龙门!
前面说的那些出路,最多算“小富即安”,离真正的“翻身”——成为有身份、有地位、掌握权力和资源的“人上人”,还差着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就是:懂兵法,考武举!
为什么说考武举是穷人靠武艺翻身的“龙门”?因为一旦考中武举人、武进士,那就完全不同了!
身份跃升: 武举人、武进士是有功名的!相当于拿到了进入官场的入场券。社会地位瞬间拔高,不再是“武夫”、“粗人”,而是“老爷”了。考中武进士,一般都能直接成为武将,起步可能就是六品、七品的武官(比如守备、千总),比大头兵强太多了!有了官职,就有俸禄、有权力、有地位,这才是真正的翻身!
上升通道打开: 有了武进士的功名和官职做基础,只要你有能力(会带兵打仗)、会做人(懂得官场规则),再加上点运气,就有机会一步步升迁,成为将军、总兵、甚至封疆大吏(提督、总督)。这才是光宗耀祖,彻底改变家族命运!
那么,考武举难不难?对穷人来说,难如登天!武举考试,可不是光考你力气大、武艺高!它分两部分:
“外场”:考武艺。 包括马射(骑马射箭)、步射(站着射箭)、拉硬弓、舞大刀、举石锁(看力气)等等。这一关,穷人家孩子如果真有天赋又肯吃苦,加上点运气(比如遇到好师傅),还是有希望通过的。毕竟这是实打实的力气和技术活。
“内场”:考兵法! 这才是要命的!考什么?考《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等古代兵书战策!考你排兵布阵的策略,考你对军事理论的理解!怎么考?笔试!写文章! 让你分析战例,让你写如何安营扎寨、如何运粮、如何应对敌情……全是纸上谈兵的文字功夫!
问题来了:穷人哪有机会学兵法?
兵法书都是文言文写的!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读?怎么理解?古代穷人,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有钱去读书识字?私塾是要交“束脩”(学费)的!笔墨纸砚也是钱!穷文盲想学兵法?门儿都没有!兵书在古代属于珍贵典籍,不像四书五经那么普及。普通书店未必有卖,就算有,价格也昂贵。穷人买不起,也看不懂。
教兵法的老师,那得是真正懂军事、有学问的人。这种人要么是退休的将领(门槛高,收费贵),要么是书院里的饱学之士(人家主要教科举,不教武夫)。穷人请不起,也接触不到。
兵法不是死记硬背就行的,需要理解、需要有人点拨、甚至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比如在军队里待过)。穷小子闭门造车,背几段《孙子兵法》,到了考场让他写策论,分析具体战例,他能写出什么有见地的文章?多半是驴唇不对马嘴。
所以,武举考试的内场(考兵法策论),对绝大多数穷苦出身的练武之人来说,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他们可能在“外场”武艺考试中表现优异,力压群雄,但一到“内场”,面对笔墨纸砚,只能抓耳挠腮,交白卷或者写些狗屁不通的东西,最终名落孙山。
古代能考中武进士、当上大官的,大部分是什么人?
将门之后: 祖上就是武将,家里有兵书,有长辈教导,从小耳濡目染。比如明朝的戚继光。
士绅子弟: 家里有钱,能供得起读书识字,请得起老师教兵法。他们本身也练武,文武双修。
少数天赋异禀+机遇逆天的寒门: 这种属于凤毛麟角,可能遇到贵人资助读书,或者自身悟性极高,硬是啃下了兵书。但成功概率极低。
一个古代穷人想靠练武翻身,难!难在身体底子差、拜师无门、时间耗不起、出路窄。最大的难关,在于不懂兵法。练武,对穷人来说,更像是在泥潭里挣扎时抓住的一根稻草,或许能让你爬上岸边不至于淹死(比如当个护院混口饭吃),但想靠它鲤鱼跃龙门,成为人上人?那需要的不只是过人的武艺和毅力,更需要识字读书、学习兵法的机遇和资源,以及一点点逆天的运气。
胜亿配资,股票加杠杆,股道50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